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政府財政預算案摘要

二○○七至○八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摘要全面復蘇勢頭良好● 2006年經濟增長6.8%,連續三年高於趨勢增長。消費和投資增幅可觀。通脹為2%。● 展望2007年經濟增長為4.5 - 5.5%,中期趨勢增長為4.5%。● 就業人數創歷史新高,三年半以來增加31萬人。失業率4.4%,是六年來低位。● 政府經營帳目和綜合帳目已提早回復收支平衡,而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亦已控制在20%以下。推動經濟促進就業香港將朝高增值、知識型經濟轉型,以配合內地經濟發展,達致互利共贏。● 內地與香港兩個金融體系之間應該建立互補、互助、互動的關係,利用香港在金融基礎設施、監管制度、國際化市場,專業人才和多元化產品的優勢,為內地提高資金融通效率和協助國家金融體系改革,作出貢獻。● 發展先進物流業應用科技,建立無縫銜接的貨運系統和清關平台:興建電子預報道路貨物資料系統和推行貨車智能資訊系統試驗計劃。● 撥款31億元,更換航空交通管理系統和為民航處興建新總部。● 就於啟德發展的新郵輪碼頭進行招標,預期第一個泊位將於2012年啟用。● 預留2 億1,000萬元,在全港各區的政府場地提供WiFi 無線上網設施,免費供市民使用。● 預留3 億元成立新基金,協助電影業發展。● 加快大型基建工程,估計可在下一年度創造約23 000個建造業新職位。若其他策劃中的大型項目進展順利,更可在未來多提供約14 000個新職位。扶貧紓困改善民生投放約9 億元推行以下一系列措施,扶助弱勢社。● 撥款約3 億元,於年中推出為期一年的「交通費支援試驗計劃」,以鼓勵居住在偏遠地區並有經濟困難的失業和低收入人士,跨區求職和工作。● 預留3億元,成立「兒童發展基金」為弱勢社兒童提供額外發展機會。● 為有需要的家庭及兒童提供額外支援,其中包括:─ 增撥5,200萬元為有殘疾的學前兒童和殘疾人士提供教育、訓練和住宿照顧服務;─ 增撥3,100萬元強化家庭福利服務,照顧家庭暴力受害者;─ 增撥2,000萬元加強社區外展服務,推廣精神健康,並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 未來三年共撥款約1,000萬元用於擴展「自在人生自學計劃」,增強家長教育,鼓勵持續進修。● 支援和照顧有需要的長者:─ 增撥3,800萬元,加強全港156 間長者中心的外展工作,為有需要的獨居長者服務;─ 增撥1,600 萬元在特建安老院舍提供資助安老宿位;─ 在未來四年撥款9,600萬元推行試驗計劃,在兩個地區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離院後的一條龍式支援服務。力之所及藏富於民動用203億元,推行以下一系列稅務寬免和一次過回饋措施。● 經濟強勁復蘇,政府財政狀況大幅改善。在能者多付和盡量避免收窄稅基的前提下,建議一系列薪俸稅寬免措施:─ 把邊際稅率及稅階回復至2002-03年度水平;─ 增加子女免稅額1 萬元至每年5 萬元。此外,在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父母可獲額外5 萬元子女免稅額;─ 增加個人進修開支的最高扣除額2 萬元至每年6 萬元,鼓勵在職人士持續進修。以上寬免措施可令110 萬納稅人受惠,而政府收入將減少約49 億元。● 把價值100萬至200萬元物業的買賣印花稅,調低至定額100元,協助更多家庭置業。估計每年約30 000名置業人士可受惠,政府收入將減少2 億5,000萬元。● 把葡萄酒、啤酒和其他酒精含量不多於30%飲品的稅率,調低一半,以幫助本地餐飲、旅遊和酒類批發零售業發展,也令市民受惠。政府收入減少約3億5,000萬元。● 旅客和本港居民入境時可享用的煙酒免稅限額將劃一。● 由於2006-07年度的政府財政狀況比原來預算大幅改善,政府建議推行以下的一次過回饋措施:─ 退還2006-07年度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的一半,以15,000元為上限,有關金額將在該年度最終應繳稅款中扣除。政府在下年度收入將減少81億元;─ 寬免2007-08年度首兩季差餉,以每戶每季5,000元為上限。全港99%住宅物業及86%非住宅物業,在下年度首兩季將因而完全免繳差餉。政府在下年度將少收52億元;─ 向所有綜援受助人發放額外一個月的標準金額;所有「公共福利金」下的傷殘津貼和高齡津貼受助人,則獲發放額外一個月福利金。兩個計劃下共超過100萬人受惠。政府在下年度的額外開支為15億元。● 修改財政儲備與外匯基金的分帳安排,以提高政府投資收入和增加其穩定性。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設計政府物流服務署印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1或2人家庭增 獨居未必是長者


明報專訊】統計處剛公布中期人口調查,引起貧富差距、男女失衡等討論,統計處計劃在今年進行7項主題研究,探討貧富懸殊、單親家庭、長者生活概(見表)等現時社會呈現的7大問題。
統計處長馮興宏昨日出席港台《千禧年代》節目時說,該處會展開相關的主題研究,就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然後發表主題報告。他又說,中期人口調查顯示,本港愈來愈多家庭是一或二人家庭,獨居者不只是長者,有需要多些了解一人及二人家庭的結構。據統計處數據,2006年222.7萬個住戶中,一人及二人住戶,分別佔16.5%及24.1%,呈上升趨勢。
統計處今年進行7主題研究
對於統計處前日沒有一併在中期人口統計中,公布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馮興宏否認是因為特首選舉而推遲公布數據。他指社會經濟結構產生變化,如住戶接受社會福利等,已影響住戶收入狀,故原有的堅尼系數指標,未能反映社會的變化,該處正進行分析,6個月後會公布一個經修訂的系數,指事件與政治無關。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說,獨居人士增加,政府政策需要調整配合,如興建單身公屋比例便需要調整。他指一人獨居,在生活上面對困難時無家庭成員協助,或會對社區支援服務需求增加。單身人士亦要為未來生活作好打算,如需要購買保險及就退休安排作好準備。

打工仔比例女升男降


明報專訊】女人起半邊天?統計處數據顯示,本港的工作人口中,女性所佔比例愈來愈高,10年間由39.5%增至2006年的46%;相反男性比例,由60.5%減至54%,勞動市場上男女幾近平分春色。以往不少男性為主的專業人士如工程師,女性比例亦大增。統計處指就業女性增加,與教育水平提升有關。
統計處日前發表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據,2006年有357.2萬名從事經濟活動人口中,女性佔164.2萬人,即10年間多了38.5萬人。同期男性工作人口數目大致維持約193萬。(見折線圖)
統計處表示,按數據分析,女性在各工作範疇的人數,包括專業人士的比例亦有增長。統計處分析,政府在1978年起推行9年免費教育,女性接受教育機會增加,曾接受中學或以上教育的15至44歲女性比例,由1996年的83.6%,增至2006年的92.8%。
統計處分析,以往不少婦女結婚產子後離開勞動市場,但現時單身的女性數目大增,即使結了婚,不少人選擇不產子並繼續工作,而有孩子的,則聘傭工代為照顧,所以女性工作人口上升。
單身女性數目大增
統計處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在2006年每100名15歲以上女性中,便有52.4人從事經濟活動,比率較10年前增加3.2個百分點;相反,男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卻持續下降,下跌7.4個百分點,2006年每100名15歲以上的男士,有69.2人從事經濟活動(見圖)。
女性教育水平上升,多年前大學的女生已較男生多,以2006年計算,修讀資助學位課程的整體學生,女性佔55%。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以往男多女少的課程亦開始出現變化,如修讀工程科和科技科課程的人,女生人數比例已由1999年的20%,升至2006年的30%。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說,近年修讀工程的女性增多,尤其是系統工程課目,女生比例升至近四成,但土木建築等課程女生雖也增加,但人數仍屬偏低,因不少人仍誤解以為讀土木工程要常常在地盤工作,工作環境骯髒。他說學院希望吸引多些女性入讀,如去年暑假便已辦了一個專為中學女生而設的夏令營,反應良好,計劃今年再辦。他笑說有多些女生有好處,「據我們觀察,課室內有些女同學,男生也會檢點些!」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分析,女性勞工參與率上升,追求經濟獨立,是必然出現的現象。不過,他指單身婦女人數上升,若女性專注工作或不結婚產子,衍生的另一問題是影響出生率。
至於女性參與勞動比率升而男性下跌,周永新認為與經濟結構轉型有關,他指一些男士,特別50至60歲的男士,找新工作比較困難,女性則較「能屈能伸」。據統計處數據,去年12月,整體失業率為4.2%,但以男女劃分,男性失業率5.1%,而女性只為3.3%,反映男性失業率較女性高。

男士五十一枝花 延續工作需支援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日前發表的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報告,指出了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就是男性人口的勞動參與率持續下跌,50歲以上男士的跌幅尤其明顯,反映在全球化催生的經濟大轉型下,知識和技能未能追上時代步伐的資深在職人士正迅速被職場淘汰。這對受影響人士固然是沉重的打擊,對香港社會也是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美國和歐盟比香港更早面對這問題,已經制訂了一系列的政策,專門協助50歲以上人士過獨立和有尊嚴的生活,並成立了龐大的支援系統。香港應借鑑這些先進國家的經驗,協助這群備受忽略的人。
50歲至65歲的人士是備受忽略的一群,因為他們還未到達退休年齡,所有針對長者提供的安老服務都沒有他們的份,他們學歷未必很高,但有豐富的職場經驗,不少人長期處於行政管理崗位,可是知識和科技的發展實在太快,他們一旦被較年輕的僱員取代,便很難重投職場。僱主口裏說不歧視年長人員,實際招聘時都愛挑較年輕的,許多人50歲出頭便被迫提早退休,內心的失落和徬徨比年輕人遭解僱大很多倍,若積蓄不足以支持到終老,難免要向子女或政府伸手。怎樣協助這群人重拾獨立、健康和有尊嚴的生活,是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必須思索的課題。
二次大戰後,歐美新生人口大增,稱為嬰兒潮﹔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嬰兒潮一代逐漸步入50歲以上的公民組別。以美國為例,50歲以上人口約有7600萬,佔全國人口約四分一,知識和科技發展帶來的經濟轉型正無情地衝擊這群較年長的人,美國退休人士協會(AARP)在過去十年迅速壯大,推出多項度身訂做的措施,專門協助50歲以上人士,如今會員數目多達3500萬人,成為白宮與國會都極重視的無黨派政治組織。
AARP其中一項很成功的計劃,是游說商界企業承諾積極聘請年長僱員,協會負責為求職年長僱員提供技能及心理訓練,許多參與計劃的僱主發現,求職志切的年長僱員有許多優點,他們成熟穩重、不隨便跳槽、道德和責任感較年輕人強,大企業如Home Depot、Borders、Toys R Us、Comcast、Metlife等,以及許多的中小企都加入了這個計劃,協會每年選出在聘請年長員工上有優秀表現的企業加以表揚。這個計劃大大增加了年長求職者獲聘的機會。
除了協助年長者就業,協會還提供大量服務,例如協助會員作財務規劃、報稅、申領退休金、購買醫療保險、眼睛和牙齒保健、集體郵購藥物,以及林林總總的會員購物優惠和資訊服務。這個由一群退休教師在1958年成立的組織,如今在全美有2500個分站,成為50歲以上人士最主要的支援網絡。
除了提供服務,協會還從事大量政策與法規研究,定期發表研究成果,提出加強協助50歲以上人士的可持續發展建議,並在聯邦政府、州政府及市政府等層面做游說工作,促使官員和議員重視年長人士的需要,例如透過改革醫療服務架構、強化預防和護理工作,達致既節省政府開支又能改善長者照顧的效果。
在歐洲,50歲以上人士的就業與獨立生活問題也愈來愈受重視,歐盟委員會在2001年成立了名為AGE的年長者政策論壇,廣泛招納歐盟國家內專門服務長者的非牟利機構,集合這些機構的經驗和智慧,推動歐盟成員國制訂一系列專門協助50歲以上人士的政策,涵蓋就業、財務、法律、醫療、教育、房屋、消費權益等多個領域,論壇每年都舉辦大量活動和發表工作報告,羅列每個歐盟國家在這方面的嘗試和進展,「50+」已經正式進入歐洲諸國的議事日程。
反觀香港,除了勞工處的單一尺碼例牌就業輔導服務,以及社署對綜援受助人實施的強制見工計劃,我們有什麼安排協助50歲以上人士過積極獨立和有尊嚴的生活﹖政府和議會對這問題有多少關注和討論﹖兩位特首候選人有何高見﹖沒有,公眾人士看不到,在這個日益重要的課題上,香港的答卷還是一大片的空白。改弦易轍吧,就從研究別人經驗開始。

5年間172萬人搬屋


【明報專訊】過去5年你可曾搬屋?統計處調查發現,搬屋的市民多的是,在2001至06年的5年間,合共有172萬名5歲以上的市民遷居或內部遷移,相等於該人口組別的26%人士曾遷居。
統計處2006中期人口統計,分析5歲以上市民遷移居所狀,在之前的5年間,100.5萬人在統計時的居住地區,與2001至06年5年間所居住的地區不同,或由一新市鎮搬往另一新市鎮。內部遷移者以遷入新界新市鎮的人數最為龐大,人數達51萬。
同期本港亦有71.6萬名5歲及以上市民在同區搬屋,而5年前在香港以外地方居住,現居香港的亦有43萬人。
人口流動,香港人口分佈亦持續變化,在1996至2006年的10年間,新界人口急升逾兩成,港島則微跌。在2006年中,本港人口686.4萬。新界區人口已由1996年佔全港的47%,升至2006年的52.1%,而九龍及港島分別佔29.4%及18.5%。
離島區人口增逾倍
隨大嶼山北新市鎮的發展,在10年間人口增幅最大的是離島(包括東涌),人口增加117.5%,人口13.7萬人,其次為西貢,增加105%。九龍的九龍城及深水均告人口減少,港島各區人口均有所減少,至於人口減幅最大的則是港島的灣仔區,人口15.5萬人,即減少9.6%。
在18區中,在2006年人口最多的3區依次為沙田區(60.7萬)、東區(58.8萬)及觀塘(58.7萬),最少則是離島區。

英譯社評:M-shaped society

【明報專訊】THE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as released the results of its 2006 by-census. Two situations are noteworthy. First, in the decade between 1996 and 2006, the number of female employees increased sharply by 384,651, while that of male employees went up slightly by 5,236. Second, the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 tended to become M-shaped. In the decade, the percentage of households whose monthly incomes were between $10,000 and $40,000 fell from 61.2% to 55%, that of those whose monthly incomes were below $10,000 rose from 23.9% to 27.9%, and that of those whose monthly incomes were above $40,000 rose from 15% to 17%. There was a conspicuous trend towards polarisation.
政府統計處公布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結果,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1)女性勞動人口激增,較1996年增加384,651人,同期男性勞動人口只微增5236人;(2)住戶收入分佈呈現M形變化,月入1萬至4萬元的家庭住戶比率,從10年前的61.2%跌至55%;月入1萬元以下的住戶比率,則從23.9%增至27.9%;月入4萬元以上的住戶,也從15%增至17%,兩極分化趨勢明顯。
The first situation mentioned above shows that more and more mainland women have settled in the territory. Consequently, it has become harder to find jobs. Though the economy has recovered, low-paid jobs have increased. Working poverty has been worsening.
這兩項統計結果,第一項主要反映內地婦女來港數目持續增加,令就業市場受到壓力,尤其是低薪職位,竟然逆經濟復蘇潮流而上升,令在職貧窮問題愈益嚴重。
More and more mainland women have settled in Hong Kong. That means it has become harder to find jobs. That also shows that more and more Hong Kong men have married mainland women. As an indirect result, more and more Hong Kong women remain single, and it is increasingly hard for them to find marriage partners.
除了對低技術勞動力市場造成壓力,內地婦女來港數字激增,也反映香港男士與內地女子結婚的人數不斷上升,間接導致本地單身女性數目大增,本地女子找結婚對象愈益困難。
In the period between 1996 and 2006,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households whose monthly income were between $10,000 and $40,000 came down, both that of those in the lower income bracket and that of those in the higher income bracket went up. That mainly shows that, as Hong Kong's economy restructures, its poor-rich gap widens. Employees whose skills do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may earn less and leave the middle class after they have entered the middle age bracket. However, taking advantage of opportunities arising from globalisation, well-paid people earn more and more. The trend towards polarisation in the salaried class has been a subject of much discussion in America, Japan, Taiwan and other places. A trend towards what is called an M-shaped society is not conducive to social stability or harmony. It impedes upward social mobility. It poses a huge challenge for policy-makers.
至於1萬至4萬元中等收入住戶的比例萎縮,低收入住戶和高收入住戶的比例卻同時上升,主要反映經濟轉型下,貧富懸殊問題正愈趨嚴重,知識和技術追不上時代要求的勞工,在步入中年後收入下降,跌出中產行列;高薪僱員卻得益於全球化帶來的機會,收入持續上升。這個「所得階層兩極化」的趨勢,在美國、日本、台灣等地引起廣泛談論,稱為M形社會,不利社會穩定和諧,阻礙階級向上流動,是政策制訂者的一大挑戰。
In the decade between 1996 and 2006, the number of Hong Kong males aged 15 or above increased by 276,551, while that of Hong Kong females aged 15 or above increased by 581,60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igures is 305,051.
過去10年,15歲及以上的男性人口增加276,551人,15歲及以上的女性人口卻增加了581,602人,相差達到 305,051人。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 of male employees and female employees in Hong Kong is even greater. In the decade, the number of male employees rose slightly by 5,236, while that of female employees went up sharply by 384,651. The difference is 379,415. The 380,000 female employees fell mainly into three groups. First, 82,000 of them were locals. The ratio of local female employees did increase from 49.2% to 52.4%. Second, about 83,000 of them came from such countries as the Philippines, Indonesia and Thailand. They were mostly domestic helpers. Third, the remaining 200,000 came from the mainland. Most of them were married to Hong Kong men and had come here under the One Way Permit Scheme.
勞動人口的差幅更巨大,10年間,男性勞動人口只微增5236人,女性勞動人口卻增加384,651人,相差達到 379,415人。這38萬個新增的女性勞動者,有三大來源:(1)約8.2萬人,源於本地婦女參與勞動的比率上升(從49.2%增至52.4%);(2)約8.3萬人源於菲律賓、印尼和泰國等地來港居住人口的增長(主要是女性家庭傭工);(3)餘下逾20萬人,主要是內地新移民,絕大多數是與本地男子結婚後申請單程證來港。
In 1996, about 60,000 Hong Kong men got married, 24,000 of their brides were mainland women, and 2,200 such marriages were registered in Hong Kong. In 2006, about 60,000 Hong Kong men got married, 28,000 of their brides were mainland women, and 18,000 such marriages were registered in Hong Kong. In the decade, the number of single Hong Kong women sharply increased by 220,000, or by more than 20,000 a year on average.
1996年,本地男子締結的大約6萬宗婚姻中,內地新娘佔2.4萬宗,其中2200宗在港登記。2006年,本地男子締結的6萬宗婚姻裏,內地新娘增加至2.8萬宗,其中1.8萬宗在港登記。這10年裏,本地單身女士的數目大幅增加22萬,平均每年逾2萬。
As more and more Hong Kong men have wives who come from the mainland, each year 20,000 to 30,000 women settle in the territory. Statistics show that most of them are poorly educated and unskilled. That has also indirectly made it harder and harder for Hong Kong women to find marriage partners. The number of women who cannot but remain single has therefore surged.
這個港男與內地女子通婚的社會趨勢,一方面為香港帶來每年2萬至3萬個成年女性新移民,統計顯示絕大部分屬於低知識和低技術,另一方面,也間接造成本地女士找結婚對象日益困難,被迫單身的女士數目大增。
We have no intention of telling citizens what sort of people they should marry. The government cannot possibly ask Hong Kong men to try to marry mainland women who are well educated, nor can it possibly call on Hong Kong women to be less demanding in choosing their marriage partners. However, if it is impossible to alter the trend, to restore the gender balance of its population and to arrest the decline of its workforce's quality, Hong Kong should positively consider bringing in well-educated mainlanders, especially well-educated single mainland men.
我們無意左右市民的嫁娶決定,政府不可能要求本地男士回內地找高學歷的對象結婚,也不可能呼籲本地女士降低擇偶條件;然而,如果這個趨勢無法改變,香港應積極考慮吸引更多高學歷的內地人口,尤其是內地高知識高學歷的單身男士,令社會的人口結構變化能夠陰陽調和,同時減輕勞動人口質素下滑的幅度。
February 23, 2007

港出現M型社會的危機


【明報專訊】剛公布的香港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報告,反映香港人口老化、男女失衡、貧富懸殊三大問題。媒體報道集中在什麼「港女毒男(獨身男士)」、單身「女長今」日多、港男北上娶妻漸成潮流等八卦資料,對貧富兩極化形成的「M 型社會」這個深層次問題墨不多。
按「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報告」的表25所展示,2006年香港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是17,250元,較2001年普查的18,705元少了7.78%,接近1996年的17,500元,反映過去5年香港打工仔收入縮減。而2006年21.3%的家庭每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較2001年的18.2%及1996年的16.5%為多,且趨勢明顯,說明香港貧窮家庭有增無已。至於每月收入在40000元以上的富裕家庭比重在2006年是17.0%,2001年是18.3%,1996年是15.0%。每月收入在8,000至40,0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比重在2006年是61.7%,2001年是63.5%,1996年是68.5%;中產階級比重遞減,甚為明顯。
其實個人收入的統計亦有相同現象。「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報告」的表22展示,個人月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士在勞動人口的比重從1996年的9.8%增至2001年的10.3%及2006年的11.7%,個人月入在25,000元以上的高級打工仔從1996年的10.4%增至2001年的14.5%及2006年的14.2%,月入在4,000至25,000元的中層僱員則從1996年佔79.7%減至2001年的75.1%及2006年的74.1%。
低收入家庭遞增 貧者愈多
1996、2001及2006的人口調查結果告訴我們,香港家庭及個人的收入走向極端。低收入的家庭及個人正在遞增,而中等收入家庭及個人所佔份比亦日漸減少,高收入家庭及個人的百分比在過去10年亦有所增加。這現象正是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所說的「M型社會」。
香港的人口調查缺乏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的數據,我不敢貿然說貧者愈貧,只能說貧者愈多。香港貧富兩極化及中產向下游已是不爭事實。今次報告沒有公布香港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但從上述家庭及個人收入變化反映,有理由相信2006年香港的堅尼系數會高於2001年的0.525。我估計會是0.55左右。西北歐、日本、澳洲及加拿大這些先進國家的堅尼系數都在0.4以下,美國的堅尼系數在1980年突破0.4,2005年是0.469,是先進地區中貧富最懸殊的國家,早為人詬病。香港的堅尼系數相信是先進地區之最,與墨西哥、巴西相若,豈能不正視?兩年前成立的扶貧委員會,看來應該加一把勁,為創建和諧社會做點成績。(上)
陳茂峰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